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速雷体育训练厅里,十几个孩子身着白色击剑服,手持花剑,在剑道上灵活地移动步伐,面罩之下,是一张张稚嫩却专注的脸,不远处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地站着,目光中透着欣慰。
“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,享受击剑带来的快乐,是我们最大的心愿。”王钰说。
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,北京市各类体育场馆和训练机构陆续恢复开放,击剑作为一项注重技巧、敏捷性和思维能力的运动,正重新吸引众多青少年参与。
“击剑不仅能锻炼身体,更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、决策力和礼仪意识。”王钰介绍,北京市目前有近三十家击剑俱乐部,注册的青少年击剑爱好者超过五千人。“这个数字正在稳步回升,几乎达到疫情前的水平。”
在俱乐部里,十岁的小学员李梦瑶刚刚结束一堂训练课,满头大汗却兴奋不已:“我太想念这里了!在网上上课时,只能对着空气练习步伐,现在终于可以重新和朋友们一起实战了。”
王钰自2008年起参与击剑运动推广工作,见证了这项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,她认为,击剑不仅仅是一项竞技体育,更是一种教育方式。
“击剑被称为‘格斗中的国际象棋’,要求运动员在瞬间做出判断和反应。”王钰说,“这个过程能帮助孩子培养临场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,这些品质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。”
北京市击剑协会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普及计划,包括“击剑进校园”活动和青少年击剑联赛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喜爱上这项运动。
“我们特别注重击剑的文化内涵教育。”王钰强调,“击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,包括对对手的尊重、对规则的遵守和对比赛的敬畏,这些价值观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。”
疫情期间,击剑运动面临巨大挑战,这项需要面对面交手的运动,很难完全转移到线上进行。
“那段时间确实很困难。”王钰回忆道,“但我们创新了许多训练方式,例如通过视频分析技术动作,组织线上理论课程和体能训练,尽可能保持孩子们对击剑的热情。”
协会还开发了一套居家击剑训练方案,包括使用安全器械进行基本动作练习,以及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实战场景。“这些创新不仅帮助我们度过了困难时期,也为今后的击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。”
随着训练恢复正常,协会又面临新的挑战:如何帮助近两年没有系统训练的青少年重拾信心和技能。
“我们制定了专门的恢复训练计划,强调循序渐进,不急于求成。”王钰说,“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重新享受击剑的乐趣,而不是单纯追求成绩。”

在竞技体育环境中,成绩和奖牌常常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,但王钰认为,对于青少年击剑教育而言,培养兴趣和享受过程比获得奖牌更为重要。

“我们看到太多孩子因为过度强调成绩而burn out(燃尽),最终放弃运动。”王钰说,“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真正爱上击剑,从而长期参与其中,享受运动带来的全方位益处。”
协会要求教练采用积极教学方法,强调个人进步而非与他人比较。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,重要的是他们是否从中获得了快乐和成就感。”
这种理念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,一位陪同孩子训练的家长表示:“我最初希望孩子通过击剑获得升学优势,但现在我看到他在击剑中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,这比任何奖牌都重要。”
展望未来,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推动击剑运动的普及与提高。“我们计划与教育部门合作,将击剑纳入更多学校的体育课程,同时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,为不同水平的孩子提供适合参与的平台。”
协会还将加强教练培训,提高教学质量。“优秀的教练不仅教授技术,更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和热情。”王钰说。
协会致力于打造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击剑社区。“我们欢迎所有对击剑感兴趣的孩子参与,无论他们的身体条件或经济背景如何,我们已经设立了一些奖学金项目,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孩子继续他们的击剑梦想。”
周末的击剑馆里,孩子们在剑道上奔跑、交锋,不时爆发出欢呼声,王钰看着这一幕,脸上洋溢着笑容。
“击剑是一项能够陪伴孩子一生的运动。”她说,“我们看到许多孩子通过击剑找到了自信,结交了朋友,学会了面对挑战,他们重新回到剑道上,找回那种专注和快乐——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意义。”
在一条剑道旁,两个小剑手刚刚结束一场练习赛,他们掀起面罩,互相握手,然后笑着讨论刚才的比赛技巧,这一刻,输赢已经不再重要,重要的是他们正享受着击剑带来的纯粹快乐。
“这正是我们想看到的。”王钰微笑着说,“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——这不仅是一个口号,更是我们每天努力的目标。”